中國的很多安全事件發(fā)生,好像習慣了先撇清自己責任的模式。寧波老虎吃人,園方立刻說,那位游客因逃票翻墻進入虎園。針對園區(qū)管理不規(guī)范的質(zhì)疑,園方又說,虎園圍墻3米多高,而且掛有“內(nèi)有猛獸,請勿攀爬”的警示牌。如果這樣模式處理事故,類似事故永遠不可避免。
曼徹斯特大學教授James Reason事故奶酪模型(事故致因鏈)認為:
事故的發(fā)生不僅有一個事件本身的反應鏈,還同時存在一個被穿透的組織缺陷集,事故促發(fā)因素和組織各層次的缺陷(或安全風險)是長期存在的并不斷自行演化的,但這些事故促因和組織缺陷并不一定造成不安全事件,當多個層次的組織缺陷在一個事故促發(fā)因子上同時或次第出現(xiàn)缺陷時,不安全事件就失去多層次的阻斷屏障而發(fā)生了。
(Reason 2008年事故致因模型)
組織的各層次是事故防御系統(tǒng)的各個層面,各層面的缺陷好象不同奶酪切片上的許多孔洞。一個奶酪切片上的孔洞不一定會造成壞的結果,但當不同切片上的孔洞(缺陷)穿起來成一條直線的時候,壞的甚至更壞的結果就出現(xiàn)了。奶酪中的孔洞(缺陷)一般來源于兩個原因:主動失效(active failures)和潛在失效(latent failures)。主動失效一般是指人的不安全動作,對防御系統(tǒng)有直接的影響,通常都是短暫和偶然發(fā)生的。潛在失效一般是指組織管理缺陷,如設計的不足、管理決策的失誤,它是長期的和表面上不可見的,但當它與促發(fā)事故的主動失效因素共同作用的時候,也就凸顯出來,變成了可見的孔洞(如圖,事故箭頭穿透孔洞,事故發(fā)生了)。
主動失效源于人的偶發(fā)的、不可控的不安全動作,但如能在事故發(fā)生之前,對潛在失效因素進行分析、補救和主動管理起來,事故就不一定會發(fā)生或事故損失小,或者不一定會造成更大的損失(事故箭頭無法穿越全部孔洞)。反之,更大的事故損失往往是眾多因素組合失效的結果。
寧波老虎吃人的事故奶酪也如此,無論老虎放養(yǎng)區(qū)有隔離河、界區(qū)有柵欄屏障和警示牌,其奶酪切片一定存在潛在失效的孔洞(園區(qū)管理缺陷),否則事故就不會發(fā)生了:除了柵欄屏障和警示牌,是否設置攝像警戒探頭、跨越紅外報警等裝置,或者對高危猛獸區(qū)外圍設置兩道鐵絲網(wǎng)柵欄,從而打消游客攀爬的念頭(即使自殺也沒可能),或者這是遲菲所說的本質(zhì)安全。
去年北京老虎吃人,園區(qū)也一樣存在潛在失效的孔洞。園區(qū)之后進行了安全設施改造,老虎活動區(qū)與自駕車設置隔離河。網(wǎng)友提出的“雇人每天喊300遍‘別下車’、進入虎園自駕車車門貼封條”,其實不失為園區(qū)防范潛在失效(園區(qū)管理缺陷)的辦法。
沒有絕對的安全,安全防范細節(jié)“永遠在路上”。即使看似完善的本質(zhì)安全(即Reason事故奶酪中的Unsafe conditions),出事故的概率仍然存在,因為系統(tǒng)里最不可靠的人因素、主動失效因素仍然存在(即Unsafe acts)。這是對安全事故機理的科學認識。
Reason模型有利于我們理解并做出積極的、事前安全風險管理,而不是被動的、事后反應;有利于組織去追求識別潛在失效因素(安全風險)并管控,而不僅是糾纏于防止主動失效因素的避免,從而使事故防御系統(tǒng)具備更高的安全可靠性。北京老虎吃人事件后,有位網(wǎng)友的觀點:我是人,我有可能犯錯誤。在你的地盤,在你的管理責任范圍內(nèi),你應該想方設法讓我少犯錯誤,這才是正道!
當然Reason事故奶酪也有其缺陷,如hazard來源、組織行為與個人行為的定義等,科學網(wǎng)傅貴老師的24model對其進行了提升改進。
關于瑞士奶酪中hazazd的理解
Prof.Reason在瑞士奶酪模型中并沒有說明Hazard是什么,但他在列舉時,列舉出了物質(zhì)、能量和毒性(mass, energy or toxicity),即物的方面,但沒有說明它的來源,認為它在滿足條件時就會發(fā)作而釀成事故。Reason認為hazard是生產(chǎn)過程中當然存在的東西,不用管它從哪里來、何時發(fā)作以及怎樣發(fā)作釀成事故,努力做好防護就是。也因此,瑞士奶酪模型中沒有根源原因這個概念,而特別重視防護措施(defences)是否有缺欠。
重視防護措施沒有錯,但“不管它從哪里來”這一點與現(xiàn)場實際不大相符,實際工作中必須要把hazard找不出來,減弱它的危險性(risk)、甚至消除它,這樣才能預防事故。至于所找到的hazard是不是事故的根源原因,那倒沒有多大關系,盡可能把hazard找全更重要。
瑞士奶酪模型沒有說明hazard的來源,這樣理解也不算背離它的思想(瑞士奶酪SCM是一個大框架,可以有很多理解,也因此Reason在1997年SCM的奶酪上不做任何文字標識,因為標什么都不能表達奶酪、孔洞的思想):hazard來自于輸入生產(chǎn)系統(tǒng)的原始資料或輸出產(chǎn)品等物的方面、生產(chǎn)過程中原始資料和人力資源、相互關系等的不安全處理行為。不安全處理行為或者簡稱為不安全行為,從高級管理層到中級管理層到一線員工,都在累積著、形成著。由此是不是可以理解瑞士奶酪模型中的箭頭到尖端方向逐步變粗呢?恐怕還不能這樣理解,因為很多圖中,箭頭并沒有粗細,而是一個等粗的箭頭。另一個問題是,盡管在瑞士奶酪上將hazard畫在事故發(fā)生過程的起始位置上,但是并不能將這個“起始”位置理解為生產(chǎn)過程的起始端,在生產(chǎn)過程的末端即產(chǎn)品端、中間過程都可能有hazard存在。“起始”位置僅僅是事故發(fā)生過程的“起始”位置而不是生產(chǎn)過程的“起始”位置。歸結起來,把Reason的RCM上的hazard理解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(tài)也未嘗不可。
不管理論家認為hazard的中文是危險、危險源或者隱患或者其他的什么,實際工作中確實有hazard identification這個說法或者做法(見下圖)。識別什么呢?當然是識別不安全物態(tài)和各類不安全行為,參考ISO45001(DIS版)等標準可知。很多的情況是按照規(guī)章去識別,當然還有一少部分不安全物態(tài)和不安全動作在章程上并沒有,也就談不上違章,但卻是不安全的。由此可以看出,hazard就是不安全物態(tài)和不安全行為。如果此時將hazard翻譯成危險源,那么危險源就應該包括不安全物態(tài)和不安全行為。
英文里沒有隱患一詞。如果將隱患理解為事故的直接來源,那正好隱患就是hazard,按照上面的理解,那隱患就等于危險源。如果將危險源理解為隱患的來源(管理好的危險源不出事、管理不好的危險源就變成了隱患,即事故的直接來源),隱患導致事故(“危險源→隱患→事故”),這種理解和英文無法對應。只在一種語言里面能表達,在另一種或幾種語言中不能表達的東西,其科學性應該是不大可靠的。
不能不承認的是,在中文里面或者說在我國,多了隱患這個詞匯,是把事故的發(fā)生根源區(qū)分得更細致了,不但把達到某一指標的儲氣罐理解為危險源,還把它的缺欠(泄漏點)理解為隱患。但是按照英文世界的理解,把儲氣罐上的缺欠(如泄漏點)這一個東西,叫做危險源或者隱患,其實也并不影響實際工作的細致和效果。弄兩個詞出來,即使人糊涂又與英文表達不接軌,平添困難,與實際工作也并無多大幫助。既然詞匯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,只能采取中英文分開理解的辦法了。
至于說實際工作中把整個儲氣罐而不是其上的泄漏點當作危險源,只要把概念使用加以修正就可以符合英文世界的含義。